- 开学后iPad被没收 熊孩子和母亲冷战一周
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奖励往往都会给予物质上的奖励,但是随着生活的改变,一些高科技产品,如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,都已经逐渐成为“奖励”的手段了。但是这些高端奖励,往往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。
近日,一位网名叫“莫西”的妈妈在长春家长群里“诉苦”,“给孩子买了iPad,作为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奖励,上周我给拿走了,他就急眼了,昨天还说要不学习了,咋办呢?”“莫西”的遭遇让群里的不少家长对物质奖励感到困惑:究竟应不应该对孩子采用物质奖励?到底该采用什么方法来激励孩子?
“给他买完iPad,我就后悔了”
昨天中午,记者联系到了这位网名叫做“莫西”的李女士。李女士说,上个学期期末考试前,她承诺,如果小西的期末考试成绩好就奖励他一部i-Pad。
小西期末考试的成绩考得很好。李女士兑现了自己的承诺,奖励了小西一部iPad。“给他买完iPad后,我就后悔了,他总惦记玩,在寒假里写作业不认真。”李女士抱怨说,小西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摆弄iPad。就算和爸爸妈妈出门,也一定要把iPad带着。
“我用iPad也不是‘纯玩’的”
上周一开学,为了让小西收收心,李女士就“没收”了iPad。当时,小西就和妈妈大闹了一次,之后,他一周都不和妈妈说话。昨天早上,小西又跟妈妈大吵了一架,并放话“不给i-Pad,就不学习了”。
昨天,小西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。小西说,他是省第二实验学校初一的学生,班级不少人家里都有iPad。“平时同学们都会讨论iPad上的游戏。”小西说,iPad上的游戏很多,“我以前不玩这些游戏就觉得自己不合群,跟同学没有共同语言。”
小西一直强调,“妈妈的这种行为太过分了,我用iPad也不是‘纯玩’的,还下载了英语学习软件。”
6成受访孩子都在用iPad
到底有多少孩子在用 iPad?昨天,在记者调查的部分学校中,有6成左右的学生都在使用iPad。
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介绍,现在班级里用iPad、iPhone的学生比比皆是。“好一点儿的学校,家里经济条件好的孩子多,能有8成左右的孩子都有iPad、iPhone,一般一点儿的学校,也有一半左右的孩子在用这两种电子产品。”这位老师说,不少孩子的iPad也都是家长给孩子的物质奖励。
也许是感同身受,李女士与小西之间的“战争”在家长群里反响很大。不少网友认为:“物质奖励现在的小孩还是懂的,只是获得后,需要父母引导。”
也有网友说:“其实错在:孩子进步是他学习的结果,是必须的,没有必要奖励,尤其学习进步鼓励不要物质奖励!”
老师观点:物质奖励权宜之计
吉大附中的高路老师说,物质奖励是很多家长刺激孩子学习的手段,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了,有一种幸福感与成就感。但是,这种幸福感与成就感并不是来源于成绩本身,而是来源于那些物质本身。物质奖励对学习来说只是权宜之计,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“应该从精神上支持、鼓励孩子。”高路说,她在班级里设计了一个金字塔形的晋级“游戏”,学生们进步多少,就会上升几个级别,搞积分制,积到一定的分数就会往上晋一级,这个“游戏”学生的兴趣很高。家长也可以在家里仿照这个积分晋级的“游戏”,比如说,家长和孩子竞赛,家长的积分靠工作上的业绩以及对家庭的贡献多少等晋级,孩子则靠学习成绩。
另外,高路建议家长,可以把旅游、参观博物馆、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户外的活动等作为“奖励”,这样的活动既能增长见识,还能收获知识和健康的体魄。
专家建议:不同年龄不同奖励
父母到底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?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心理中心主任康成说,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。
一般孩子在0-7岁左右对他所看到的、听到的、想到的、想要的或想吃的食物等有较强烈的需求,比如父母说“如果你把垃圾扔到垃圾桶,妈妈就带你去公园玩”,他马上会在头脑中想象在公园玩耍的快乐情境,所以会刺激他马上去做这件事。但是到7岁以后,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断,所以父母在这一时期,应该逐步增加对孩子的精神鼓励。如“你如果将垃圾扔到垃圾桶,妈妈会很高兴,而且屋子也会变得很干净,这样全家都会很开心的”。
一般到了12岁以后,孩子的精神需求会更多,如果父母的方式没有发展,孩子会反过来不断地给父母提条件,如“你要是不给我买这件衣服我就不去学英语”,这个时候,父母就要去和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,了解孩子的内在动机,进而让孩子接受客观现实。
总之,如果父母使用物质奖励不当,会起到反作用,会让孩子变得目光短浅,急功近利,缺乏内在,甚至一生纠结。
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,许多家长都会许诺达到什么样的成绩给予什么奖励,这本来是一件鼓励孩子的好办法,但有时候物质奖励可能会造成反面的效果,就如上述的这位妈妈一样,本来是为了给孩子更多的动力,没成想这反而成了孩子痴迷游戏的工具。孩子固然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奖励,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奖励方式这很重要,否则可能好心办了坏事。
【来源:】